帮孩子管理时间,不如让孩子自主管理

编辑:衣裤帽2020-07-15 14:28:47学前教育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帮孩子管理时间,不如让孩子自主管理,“不听话”的孩子,"吃饭了!" "怎么还不动?" "把电视关了,赶紧去洗手!"这是我近几个月每天叫孩子吃饭时的"催促三连",而且往往第三句之后,声音会提高好几个八度。

  帮孩子管理时间,不如让孩子自主管理

  01.

  帮孩子管理时间,不如让孩子自主管理,“不听话”的孩子

  "吃饭了!" "怎么还不动?" "把电视关了,赶紧去洗手!"这是我近几个月每天叫孩子吃饭时的"催促三连",而且往往第三句之后,声音会提高好几个八度。

  家有萌娃的人应该会深有体会,孩子到了某个阶段,像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动一下,十分恼人。疫情休息的这几个月,这种感受到了极致。

  有时候孩子还会反抗:"我不,我要看动画片!"这时候我的无名火升腾而起,进而开始对孩子大喊大叫,然后孩子开始哭闹。最后孩子屈服于我的权威,心不甘情不愿地去洗手吃饭

  大人孩子都心力交瘁。

  类似的状况还有上床睡觉前的拒绝、临出门前的各种拖拉、吃饭过程中的三心两意等。

  有段时间,我每天在想:怎么能让四岁的大宝可以听我的话,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可是想破脑袋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

  后来我无意中看到一本书《合理安排时间》,书中传达的理念让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根本原因并不是孩子叛逆不听话,而是我一直在帮孩子管理她的时间,她没有自主权。

  如果孩子也能像大人一样安排自己的时间,那么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就会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有人会说:开什么玩笑,几岁的孩子而已,连时间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吧,怎么自己安排时间?

  我开始也是这种想法,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让孩子自主安排时间并不是幻想,通过科学的方法是可以实现的。

  不过介绍这个方法之前,想先和家长们聊聊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管理时间。

  02.

  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管理时间?

  说起这个话题,最直观的原因就是:为了使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确实,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做事,不用家长操心,这样的画面想想都觉得温馨而美好,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

  真正的原因是,从孩子的成长来看,孩子自己管理时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守时的品质以及可以让孩子思考如何有意义地生活。

  1.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不用我多说,是多少成年人求而不得的品质。如果能从小就有意识地训练,对未来的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绝对大有裨益。

  自律的黄多多

  "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小时候的你是不是常常在妈妈的叫早中心不甘情不愿地起床?你是不是迟到了还会责怪“妈妈没有及时叫醒你”。你觉得那是妈妈的事情。

  以至于长大后七个闹钟,每五分钟响一次也无法将你叫醒。因为在你心中这不是你的错(闹钟不够响),自然不会严于律己。

  美国一位小学老师说: 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管理好时间,是自己的事"。要从3岁开始,培养孩子包括时间管理在内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果孩子认为早上睡过头了是因为"妈妈没叫醒我",要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那不是别人的责任,是你自己的责任。孩子如果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会思考"怎样做才能不睡过头"。日积月累,孩子就会自主思考、主动去做,这就是自律能力的萌芽。

  2.培养孩子守时的品质

  守时,是一种承诺,是社交中的必备行为规范。一个人做到守时,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成为团队中值得信赖的伙伴。

  小时候就一直拖拖拉拉,我不认为长大就会忽然变得守时。 大宝所在的幼儿园,每天8点吃早餐,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在7点35-7点50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样做一些准备工作,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吃早餐。

  但是有一位小朋友,几乎每天8点以后才被奶奶送到,经常吃的是变凉的饭。后来家长怕影响孩子健康,索性会让小朋友在家吃了早饭再去,去得更晚了。

  偶尔和这位孩子奶奶聊天,她会说:"小孩子嘛,没办法的事情。"但是在我看来,这样却对这位小朋友影响颇大:

  总是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小朋友们会把他当异类,会让他不适甚至自卑 小时候觉得迟到没什么大不了,长大后未必就会忽然成为信守承诺的人,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而守时原本可以从小培养的,即从管理自己的时间开始。

  3.让孩子思考如何有意义的生活

  这听起来是一个比较玄学的话题,因为绝大多数大人都无法轻松地给出答案。

  但是,让孩子自主管理时间里包含两件特别重要的事情:确认"想要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这决定了孩子一天要做的事情如何排序,决定了孩子的一天要怎么过,进而会激发孩子思考:一周要如何过,一年要如何过。

  当然,孩提时代,孩子关注的可能是看漫画、打游戏、做作业这些对于他们而言比较重要的事,并不会想得多么长远。

  但是没有关系,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这个问题。在自主管理时间的过程中,孩子心中会埋下一个种子:我到底想要做什么?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了。

  这样的孩子未来不会迷茫,人生必定会过得有意义。

  鉴于让孩子拥有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如此重要,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

  03.

  六步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成人的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论其实对小孩子也是适用的,只不过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我们需要做一些调整和定制,这样就形成了适合孩子学习的时间管理能力,共包含六个步骤:感受时间、划分时间、列出清单、给事情排序、根据目标倒推计划、学着做中长期计划。

  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步:感受时间

  想要孩子具备时间管理能力,基础的工作就是先让孩子了解时间。

  对于成人来说,看表,确定几点几分,然后采取行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对于孩子,"时间"是个陌生的词汇,因此需要先让孩子具有时间意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训练。

  1)把时间和行动联系起来

  对于年幼的孩子(比如我家四岁的大宝),只认识具体的数字,但还不太能看懂钟表上的时间。

  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这样说: "马上要X点了"或者 "当短一点的针指向几,就是几点"。但是单纯地说几点,孩子依然没有概念,这时候如果能和行动结合,就能帮孩子把生活和时刻联系起来。比如: "当短一点的针指向3的时候,就是3点了,这是吃点心的时间。" "7点了,该起床了哦!" "10点的时候要出门,我们要在那之前换好衣服。带好东西。" "都5点了,我们该回家了。"父母如果有意识地帮孩子把"时刻"和"行动"联系起来,孩子就会逐渐理解"时刻"的概念,"时刻"是简单的数字,却能让孩子把"生活"和"时间"连接起来。

  建议家里的每个房间都放一个时钟,经常对孩子做这种训练,这样孩子会很快理解时刻的概念。

  2)感受时间的停滞和流逝

  时间,是由连续不断的"时刻"连接而成。时刻的划分有清晰的标准,可是时间却没有。为了能让孩子对于时间有感知,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做相应训练。

  感受时间的停滞 比如: 等红灯的时候,可以根据计时器显示的数字告诉孩子,需要等待的时间。比如需要1分钟,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这1分钟的长度。

  感受时间的流逝 我喜欢用计时器做这样的训练。四岁的大宝已经对IPad有了一定程度的"痴迷",用它来看动画片、学舞蹈、听歌、学手工等。

  为了能让孩子有节制地使用,在她提出"妈妈,我想看会儿IPad"时,我会和她约定今天看30分钟,然后拿出计时器定好时。当计时器一响时,她的观看时间就结束了。

  厨房用的计时器

  最一开始我只和她口头约定,我发现没什么效果,因为她根本不知道30分钟意味着什么。

  计时器的加入好像是一个开关,在听到计时器响的那一刻,孩子好像自动进入"结束"模式,非常神奇,而且她也感受到了30分钟的长度。

  这两种情况下,孩子对时间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等待红灯虽然只有一分钟,她却觉得无比漫长,因为孩子觉得"太无聊了";可是看IPad30分钟,孩子却觉得过得飞快,因为她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要和孩子交流她的感受,帮助她认识到时间的停滞和流逝,以及不同状态下对同样长度时间的不同感受。

  现在我家大宝,已经知道看两集动画片需要30分钟,她上厕所需要1分钟,真是让人可喜的进步。

  第二步:划分时间

  当孩子对时间有了感知之后,我们下一步就可以尝试训练孩子"划分时间"的能力,即让孩子知道:现在是做这件事的时间。

  最一开始,可以做比较笼统的划分。

  比如: 周末的安排当中,可以告诉孩子上午是学画画的时间,下午才是看动画片或者玩游戏的时间。当这种划分驾轻就熟之后,就可以在做更小维度的划分了。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或者做一些简单的记录:

  7:30——8:00是吃早餐、洗漱的时间 10:00——11:00是学画画的时间 1:30——2:30是午休时间 3:00——4:00是游戏时间 ....... 当然,如果你和孩子能把时间连续地划分更佳。考虑到我家大宝才4岁,所以划分的线条略粗。

  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执行时需要家长从旁辅助,可以常对她说:现在是XXX的时间。

  这种训练多了以后,孩子会自发地形成惯性,知道在某个时间要做某件事。 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家庭,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It's time to xx(现在是做什么的时间)。

  有的幼儿园还会设置"安静时间"。安静时间只有短短10分钟,在这期间,所有人都不讲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平日里吵吵闹闹的小孩子,每天一到"安静时间",就会"一反常态"地保持安静,默默地坐在椅子上。这样能让孩子明确地知道:这段时间是保持安静的时间。我们在具体实施时,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划分时间的意义,需要我们发挥动手小才能,做两个小道具:一个是时间表,一个是时间指示板。

  时间表 根据孩子一天要做的事情将时间分段:上午、下午、晚上,在相应的时间段内标出要做的事情,当然,如果孩子比较小,可以用画画代替。为了孩子能够理解,我又重拾我那蹩脚的绘画技能了。

  时间指示板 用一个厚纸板做表盘来指示时间。和孩子约定好结束时间,将指针调到相应的结束位置,放在孩子面前。当实际时间到了的时候,父母做提醒。

  时间指示板

  这样做一方面通过眼前的表盘提醒孩子现在做的事情是有时间限制的,另一方面也能让低龄儿童很快地学会读懂钟表。

  第三步:列出清单

  想要高效利用时间,就要区分清楚"想要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事情",对孩子同样如此。

  父母要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想要做的",然后让孩子将两项分别列出清单来。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由孩子口述,父母列出,当然最好用图画的形式代替。如果孩子会画画,可以由孩子主画,父母在旁边做辅助和引导即可。

  分出“想要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

  列清单的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 "我们今天一起来思考一下怎么样?" "你想做什么呢?" "有什么事是今天必须要做的吗?"有时候,孩子可能无法回答父母的这些问题,父母可以将问题问得更具体一些: "你今天想看什么电视节目呢?" "今天老师给你布置什么作业了吗?"或者以提问的方式给孩子提醒: "今天你练习画画了吗?"但是请注意,父母一定不要先于孩子说出"你该做的事是XX和XX",而是要引导孩子自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孩子自主管理时间的目的。

  第四步:给事情排序

  列出清单以后,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在所有"想做的事情"和"必须要做的事情"当中,哪些事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做的,然后把这些事情标记出来。

  可以拿一支漂亮的彩色笔,用孩子喜欢的符号进行标记,比如"○",尝试让孩子为这些事情排序,并写出开始和结束时间。

  这里建议使用便签纸列出清单,然后按优先顺序排列。

  在每一张便签纸上,可以写一件事,然后贴在固定的位置。完成那件事之后,就可以把便签纸撕下来。

  父母可以让孩子用不同的便签纸来区分"想要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比如用蓝色标记必须做的事,用粉色标记想要做的事。这样一目了然。

  用便签列清单,再排序

  便签写好以后,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比如厨房的墙上,这样总能看到"必须要做的事",想偷懒都难。

  "好棒!做完啦!"每完成一件事,孩子就可以开心地把便签撕下来,这份心情和我们成年人做完一件事的成就感是一样的。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孩子的排序有可能和父母希望孩子的排序不同。

  孩子可能只列出了"想做的事",或者可能想去做那些完全不必着急的事,这时候,父母不能对孩子的想法完全否定。 比如,孩子把"和朋友玩"放在首位,说明对于孩子来说,当下重要的事情就是和朋友玩。父母应该和孩子沟通这么排序的原因,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孩子进一步思考。

  父母既不能把列清单的事情完全交给孩子,也不能一手包办帮孩子排好序,而是要引导孩子,帮助他完成一份最适合他的事件清单。

  考虑到孩子的专注力大约只能持续15分钟的时间,这里有个建议就是将休闲的事情也考虑在内,并且穿插在"必须要做的事情"之间,这样会让孩子张弛有度,不至于丧失耐心。

  比如在"学画画"和"做作业"之间可以安排一次吃饼干的小活动,孩子就会非常开心。

  第五步:根据目标倒推计划

  孩子在完成了一天的清单计划之后,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想想明天要做什么? 比如,妈妈和孩子计划明天7点起床去散步,按照父母的估算,孩子应该在9点就需要上床睡觉了。但是洗澡、刷牙、换衣服等预计会花费30分钟,也就是说8点半就要开始准备了。但是孩子可能意识不到这些准备工作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如果任由孩子在9点时才去做这些睡前准备,就会比预定的时间要晚很多。

  因此,父母要耐心地把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一点一点按顺序教给孩子,并让他确切地知道要多少时间。也就是要孩子明白两点:

  1)做这件事之前,必须要做的准备

  2)每一项准备大概会花费多少时间

  扣除这些准备工作的时间,就知道几点该开始行动了。 比如,我家大宝每天睡前要听妈妈讲20分钟故事,然后她洗漱、换衣服等时间大约花费半小时。如果她不早点开始,可能睡前就没时间听妈妈给自己讲故事。

  因此9点要睡觉的她,会在8点10分左右要求我带她洗澡、刷牙、换衣服等,然后再留20分钟-半小时给她讲故事,这是她最喜欢的环节。一旦晚了,就错过了最美好的睡前时光。这种根据目标倒推计划的能力会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步被孩子掌握,管理时间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六步:学着做中长期计划

  前面所说的清单可以看做是每日目标,在孩子已经可以完成排序的基础上,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个进阶的时间管理项目:做中长期计划。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年中有两个大的假期——寒假和暑假,另外还有一些小长假。这些假期中免不了会有五花八门的作业、活动、培训等,利用这样的时间让孩子学习做中长期计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在美国,常常使用"任务金字塔"来引导孩子做计划。任务金字塔分四层。

  任务金字塔

  第一层:每天要做的事,比如早起、弹钢琴、遛狗、散步等。 第二层:必须要做的事,比如读书、做暑假作业、跳绳等。 第三层:想要在这期间挑战的事情,比如游泳、骑车等。 第四层:休闲活动,比如玩游戏等。 孩子可以参考这个金字塔,将各任务填到日历上去。然后根据作业总量,计算出每一天要完成的作业量。比如暑假作业共40页,每天只要做4页,10天就可以完成了。

  另外,不同的层级用不同的颜色展示,让任务更加一目了然。

  制定完长期计划后,就要认真执行。

  为了帮助孩子执行到位,父母可以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1)要让孩子明确想做什么,设立明确的目标

  2)让孩子设定完成目标的日期

  3)父母要监督孩子把目标总量(一共多少页)分解到预定的时间里,计算出每天应该做多少

  4)父母要定期检查孩子的计划进展(比如每周检查一次)。计划没能顺利进行的时候,要引导孩子调整计划。